<thead id="9msro"><rt id="9msro"><big id="9msro"></big></rt></thead>

      <td id="9msro"><option id="9msro"></option></td>
      <track id="9msro"></track>

        1. 首頁 > 文旅 > 歷史文化
          武威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時間:2023-12-25 16:03:31 來源: 閱讀量:1838

          石 夫

          二、武威“非遺”的分類

          4.傳統戲劇。武威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傳統戲劇不多。主要有:涼州半臺戲、涼州皮影戲、涼州木偶戲、民勤小曲戲等。它們都是武威梨園中絢麗多彩的奇葩,也是全信息的傳統文化。中國戲劇文化的所有信息,在武威的傳統戲劇里幾乎都有所反映。每一部戲劇都滲透著民族精神、民俗風情、民眾文化和民眾心態。既有厚重的文化底蘊,又有豐富的方言俚語,反映出的是中國西部獨特的戲劇藝術。如最具有小戲特征、入選省級“非遺”項目名錄的“涼州半臺戲”,有演出陣容小、劇目短小精悍、演出場地隨意、行頭服裝輕便而簡單的特點。其音樂原始古樸,語言風趣幽默,劇目短小整齊,曲調好記易唱。特別是貼近生活的戲劇情節和富有特色的涼州方言,使其更顯古拙稚雅。比較有名的劇目有:《李亞仙刺目》《三娘教子》《張連賣布》《小放?!返?0余種。

          5.傳統曲藝。武威歷史雖然很悠久,但流傳下來的曲藝只有“涼州賢孝”和“古浪老調”。特別是入選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的“涼州賢孝”,是以第三人稱為表現手法、以說和唱為主要形式,在自彈自唱中輔以豐富的表情敘述故事、描繪人物、展現情景、表達思想感情的民間說唱藝術?!皼鲋葙t孝”又稱“涼州勸善書”,傳說源自西夏國黨項羌人用于加強思想教育、宣揚儒家文化、教化子民的一種曲藝。在現存文獻上能看到的記載是始于明代1368——1644年期間?!皼鲋葙t孝”脫胎于古涼州的佛教俗講,與西涼樂、敦煌變文及“河西寶卷”有著很深的淵源關系。其傳承方式主要靠民間藝人口傳心授。其內容主要以說唱英雄賢士、忠臣良將、孝子賢女等故事為主。寓教于樂,教化人們要“處世為賢”“居家盡孝”?!皼鲋葙t孝”的伴奏樂器初有五弦琴、二胡及其打擊樂器。后來根據使用要求,仿五弦琴創制了“三弦”。從此,三弦成為“涼州賢孝”的主要伴奏樂器,也是涼州人民的一大發明。

          6.民間武術。武威的民間武術源于南宋名將岳飛之手,清嘉慶年間由河北燕山的常巴巴傳入蘭州、蘭州安寧堡,由李文喜傳承的“八門拳”。在2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五涼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以及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使武威的民間武術呈現出了地域、軍旅、民族、民俗等多樣性特色。形成了以“八門拳”為主體,兼容外來武術的涼州武術體系。如入選市級“非遺”項目名錄的“涼州條子”(又名“五手條子”),就是八門拳系中的八門棍術之一。其手法、步法、身法等,充分展現了套路動作的優美曲線和剛柔相濟的攻防能力,是涼州武術中棍法套路里的佼佼者,也是研究西北棍術套路的重要依據。

          7.民間游戲。歷史上武威民間的游戲是極其豐富的,有“圍和尚”“跳方方”“趕牛兒”“改絆兒”“踢毽子”等數十種。這些游戲簡單易行,在地上畫個圈,或隨意撿幾顆小石子,或找一條細線繩等,游戲便可進行。參與人數可多可少,時間不限春夏秋冬,是過去兒童主要的娛樂活動。某些看似簡單的游戲,卻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民俗、倫理、體育等方面的知識。武威眾多而古老的民間游戲,如今大多數只是在人們的記憶中,但也有部分游戲還在廣泛地流傳。如在清晨的公園里、廣場上,人們都能看到男女“踢毽子”的輕盈俏姿。

          8.民間美術。民間美術是由人民群眾創作的,以美化環境、豐富民間風俗活動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流行的美術。具有清新質樸的原發性和民族色彩的地域性。是以獨特的造型語言和藝術形式,反映各民族人民的情感生活和生活追求,蘊含著各民族社會生活、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和美學觀念等方面的豐富內涵。武威入選到國家級、省級、市級和縣(區)級“非遺”項目名錄中的繪畫、剪紙、刺繡、面塑、泥塑、布貼、雕刻等項目,都是非常優秀的作品,也是最能反映武威地域特點的民間工藝美術。特別是筆法細膩、工藝精湛、圖紋密布、堪稱“素描天下”并入選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的“唐卡繪畫”,以藏傳佛教、藏民族歷史等為主要內容,以宗教信仰為主題,以優美、精致、富麗為個性特質,用色彩精美的繪畫,涉獵和覆蓋了藏族人民從古到今的游牧生活、農耕文化和利用自然、改造環境的交替演變,反映了藏文化的歷史淵源和興旺發達的發展軌跡。是藏文化歷史、宗教信仰、道德素養、民俗傳承等方面的綜合反映,是華銳藏族文化的百科全書。

          9.民俗。民俗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逐漸形成并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歷史上的武威,由于中原文化的滲入、多個少數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人口往來頻繁、經濟日益繁榮、交通逐漸成網,相應的社會習俗在2000多年里不斷地變革和豐富。如今,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有些民間習俗雖然被人們簡化和遺忘,但還保留著許多極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節慶習俗和生活習俗。如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入選省級“非遺”項目名錄的“天祝土族婚俗”,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土族的婚俗隨區域不同也有一定的差異。一般分提親、定親、講彩禮、選吉日、娶親、迎親、婚禮儀式、招待嘉賓、送客等程序。其中,最隆重的婚禮儀式必須由媒人主持。首先給天、地、神磕頭,其次給國家領袖磕頭(在過去是給皇帝),第三給祖先長輩磕頭。拜畢引新娘到廚房拜灶神,然后新郎新娘入洞房(土族沒有鬧新房的習俗)。稍事休息后,便是謝媒儀式。媒人站在桌前,雙方各有一人站在兩旁,在說感謝之詞的同時,給媒人臉上抹酥油,嘴里喂炒面、灌酒,最后雙方給媒人一定數量的茶、酒、肉等作為酬謝。接下來的儀式是“擺針線”和古樸的“冠帶女婿”。冠帶女婿需要新郎和新娘的弟弟站在兩旁,新郎的額頭上抹上酥油,岳父親手把送給女婿的帽子、長袍、紅腰帶、鞋襪給穿戴上,并在一條灰色哈達的中間包上五色糧食和柏樹枝打一個結,系在新郎的脖子上。然后給新郎的雙手各端一只繪有“龍圖案”的碗,一只裝滿紅棗、核桃和錢幣,一只斟滿酒并漂兩個紅棗。媒人一手端牛奶碗,一手持柏樹枝,蘸著牛奶向空中潑灑,邊致辭贊頌新郎。儀式結束后,正式招待送親的嘉賓。吃席、敬酒,載歌載舞。用優美的贊歌贊頌對方,也可以唱“問答歌”刁難對方,也可跳起“安召舞”。到深夜,村莊里的親戚或本家人把送親的嘉賓分散請到自己家中繼續招待或休息。次日,男方給送親的嘉賓贈送禮物(包括部分錢),謂之“后彩禮”。娘家人向公婆交代新娘,吃過飯后便起身返回。土族婚俗是一古老的儀式,充分融入了土族的民族文化、酒文化、飲食文化、宗教文化、服飾文化等多種文化元素,可以說是土族文化的綜合展現。(連載二)


          網站簡介
          版權說明
          廣告業務
          聯系我們
          主管單位:中共武威市委宣傳部 主辦單位:武威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武威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 武威市廣播電視臺
          隴ICP備08000632號 甘肅省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許可證編號:62120180010 甘公網安備:62030202000185
          新聞熱線:0935-8219255 0935-8330092 技術支持:甘肅新媒體集團九色鹿技術公司
          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天堂_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网_亚洲vp99久久免费_国产精品美女自慰